《只此青绿》,何为青之绿?
武汉东湖,可窥见一二。东湖之大,盛装自然。
古人五行说中,木为东方之行,木是青色的,所以,青是东方色也,“青字”最早见于西周金文,本义为蓝色、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,后延伸至绿色、黑色,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样子。
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城中湖中,武汉东湖为大湖,能与之大者有武汉汤逊湖等,但东湖之青也,唯有东湖能者:天青、竹青、花青、石青、水之青、山之青、草之青……这些古老的青,于现代城市建设中,依旧发挥着独有的气质。
有人说,东湖最美的季节是春夏,由青入绿,深蕴沉淀,像是一个少年,于悠悠岁月中不断成长,自有一股春意与豪气。
就连敢为人先的武汉人,在面对东湖之青绿,也难藏心底的细腻与柔和,难掩楚人气质。
走进东湖之畔,观东湖之水、赏东湖之山林,不由想起古人手起笔落,挥洒出胸中山河,“空濛增远意,轻阴带雨浓”,青山绿水间,便是这春夏时分的东湖,是武汉“最快意的江湖”。
航拍之下,简素冲淡,天质自然,人间一片开阔繁华。
东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,位于长江南岸,是由长江淤塞而形成。100多年前,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并与长江相连。面积之大胜于今日。
但“湖北素有’泽国’之称,依堤为名者,数十县也”。
为解决水患问题,在人工干预下,东湖及其周边的湖泊与长江分离,成为国内最大的城中湖之一,植被茂盛、风动林涛、港汊交错、水鸟众多。
它作为武汉市的城市花园,于武汉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。
湖之大,山之广,林之茂,岛之多,青色之丰富、之宁静、之淡雅、之平和,令人仿佛置身在一幅古画中,穿越商、楚。
3500年前,商朝的盘龙城在武汉建立,东湖与之隔江遥望。春秋战国时期,武汉已属楚地,相传楚庄王曾在东湖击鼓督战(清河桥古桥遗址)、楚国大夫屈原曾于东湖吟诗游历。
当我看完春晚《只此青绿》后,当我想起东湖时,于水杉林之深处,仿佛是见到了神女闲居一隅,长袖善舞,灵动之风,轻柔之美,教人顿时恍惚了千年时光。
你会发现,武汉人的身上不仅是有“楚人不服周”的果敢气势,也有楚人必盛行的浪漫。春夏青绿,高挑笔挺的水杉,像极了身着青衣,云髻峨峨的一位楚国仕女。
她静静地诉说着四季的芳华,静静地凝视着人间的繁华,倒映在湖面上的身影勾勒出东湖的诗情画意。
教人忍不住赞叹,不愧是为武汉市树,其气质散发着楚地风流,隐约显露出楚辞的唯美,以及对历史长河的沉淀。
它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,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就已存在,具有“活化石”之称。春夏青绿,秋冬红火,即有东方青也,也有东方红也。
于东湖之畔,春夏充满活力,秋冬彰显成熟,是武汉最美的树,也是东湖最美的倒影之一。
清新自然的绿,将江湖上盛传的“火炉”武汉渲染得十分清爽,《只此青绿》中的淡雅、平和、简单、素净、柔和以及力量都浓缩在此处。
这样的东湖,像是武汉拥有了一片森林,武汉人生活在森林中。在喧嚣的城市深处,这里畅快而惬意。
最是难忘的还是听涛景区的那一段,从屈原行吟阁到碧潭观鱼,东湖的“东方青绿”难以用文字描述。
就像生活在东湖之畔的武汉人一样,既有千年楚地的风流和诗意,也有骨子里的热情与直爽。
但若想真正认识他们(指人,也指武汉这座城市),了解他们(同上),就像必须深入东湖一样,只有彻底地置身此间,才能看清“只此青绿”。